脱落细胞?接触DNA从哪里来?
早在十几年前,法医科学家们就发现了可以从接触物体上得到个体的基因图谱,并将其来源归结于表皮细胞。时至今日,在进行文献综述的时候,依旧有一些难以忽略的经典文献。例如2008年日本团队发表的Morphological study offragmented DNA on touched objects,从形态学上研究了接触DNA的来源,不少人看了直呼“毁三观”。究竟怎么回事,我们一起来看看吧。
在考虑接触DNA的来源时,脱落细胞是最符合直觉的第一反应。然而在皮肤中,角质形成细胞凝结在表皮的颗粒层中,并随后在穿过角质层时失去其细胞核。这意味着角质层脱落的细胞是不含细胞核的,也就不存在从该细胞中提取DNA的先决条件。实践中,很少能从指纹中找到剥离的细胞核或核状物,但这却不影响最终个体基因图谱的获取。
为了研究皮肤表面的接触DNA,作者选择了相较于手指更容易出汗、且角质层更薄的颈部皮肤作为研究对象,从两个尸检对象和六名志愿者身上取得样本,志愿者使用95%乙醇清洁采样区域后在30℃的无菌室中静坐30min,用无菌水润湿的棉签在颈部皮肤表面按压10s。
在形态学上,将两个尸检对象的皮肤样本经过处理、包埋、切片、染色等过程,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。
图1.人体皮肤组织的电子显微照片。颗粒层中纺锤形细胞的核显示出沿核膜(箭头)的电子致密成分。上部细胞富含角蛋白透明质酸颗粒,外观扁平,核浓缩,失去了通常的形状(箭头)。
挤压棉签,将液体滴在有胶棉涂层的格栅上,风干后以45°度角进行铂金阴影投射,在JEM 1200EX电子显微镜下观察。
图2.铂金阴影投射中棉签对象的电子显微照片。阴影图像显示棉签上有DNA片段。
在免疫组织化学上,用兔源多克隆ssDNA(单链DNA,single-stranded DNA)单抗对样本进行验证。将尸检样本和棉签样本分别经过处理,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。
图3.显示人皮肤组织的ssDNA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光学显微照片。阳性染色反应位于剥离的核样物体上(箭头)和分层的角质化细胞的最上层(箭头)。
图4. ssDNA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电子显微镜照片显示了人类皮肤组织。阳性染色反应位于皮肤的角质层。
图5. ssD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棉签对象的电子显微照片。观察到阳性染色反应。
在分子生物学上,采用了提取后进行琼脂糖电泳、定量PCR以及STR扩增,证明了能从皮肤表面取得个体的DNA,且DNA来源于个体本人,在此就不再赘述。
根据电子显微镜分析(图1)表明,颗粒层中纺锤形细胞的核沿核膜具有电子致密成分。富含角蛋白透明质颗粒的上层细胞被弄平,其细胞核浓缩并失去了形状。为了验证表皮中是否存在核或DNA,作者使用ssDNA抗体检测了人类皮肤标本,从而可以检测到片段化的DNA。
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数据显示,不仅皮肤表面剥离的核样物体中有阳性反应,分层的角质化细胞的最上层也有阳性反应(图3)。而根据前人的研究,指纹中很少能够检测到剥离的细胞核,但却能不断检测到痕量DNA。因此,作者重复对分层的角质化细胞最上层进行免疫定位分析。免疫电子显微镜显示,ssDNA免疫反应位于皮肤的角质层(图4)。这一观察结果表明,片段化的单链DNA来源于角质层。进一步的研究验证了从六名志愿者的皮肤表面获得的棉签中也存在ssDNA(图5)。
最后利用铂金阴影法,同样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了棉签样本上的片段DNA(图2)。由于这一方法不涉及任何分子生物学处理,棉签上的DNA只可能来源于皮肤表面。
本文通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,证明了表皮上的DNA主要来源是游离的单链DNA片段,解释了为什么尽管接触痕迹上几乎没有脱落的细胞核,但仍然能检出个体的基因图谱。可以想象,从角质层的表皮细胞中脱落的游离DNA通过汗液留在皮肤表面,构成了接触DNA的主要成分。
原文链接:
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fsigen.2008.09.002